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大篇幅谈及房地产相关问题。其中,既部署了防范和化解短期风险的措施,又强调了“房住不炒”的中长期目标,促进房地产行业向新的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会议释放了明年中国楼市的三个信号。
首先,防风险和保民生将是2023年房地产政策的核心目标。
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部分,会议提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进行业重组兼并重组,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表,同时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成为决策层高度关注的重要内容。华夏研究院指数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对中新社记者表示,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包括房地产风险,重点方向是“保交房”,防范化解房企风险。
其中,“保交房”仍是重中之重,也将是明年房地产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之一。预计2023年陈文静“保送楼”专项贷款及配套资金将继续加速,“保送楼”有望取得更实质性进展,促进预期修复,保障购房者权益。
RealData首席市场分析师徐小乐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房地产工作的部署兼顾了长期和短期目标。针对短期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的问题,他认为政府近期采取了国家担保增信的方式,满足行业合理的融资需求。会议强调有效防范和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有助于恢复行业信用,帮助房企恢复“造血”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房企可以“坐享其成”。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总监庞云认为,一方面,政策引导基本面扎实、现金流优良、财务安全度高的优质房企提升销售和回款质量,持续挖掘新的可持续业务增长点;另一方面,我们将妥善处理一些在过去的高杠杆、高增长模式中难以自救、无法积极完成业务调整和业务转型的企业,它们将被市场自然淘汰。
第二,房地产管理的基调已经转向全面稳定市场和重振需求。
广东省城市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对中新社记者表示,本次会议强调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意味着房地产管理基调转向全面稳定市场、恢复需求。这是疫情后一揽子救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扩大内需、构建内循环的重要环节。最近热点城市放松购房限制,支持房企融资,供需两端开始全力发力,就是有力的佐证。他认为,明年一季度,房地产将开始企稳。
14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指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提到他正在考虑新的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的恢复。
陈文静认为,2022年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后,目前购房者对企业市场的情绪和信心并未逆转。在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目标下,提振供需两端的市场信心仍是当前解决问题的关键。明年,房地产企业和需求端的支持政策有望继续加强。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消费。陈文静指出,2022年1-11月,全国各地房地产需求端的政策接近1000条,但更多的政策发力于刚需购房人群。2023年,支持改善型住房需求的政策有望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核心二线城市,政策优化空间更大,换房链条有望更加顺畅。
徐小乐也认为,未来预计会有一些政策降低首次购房和改善性换房的成本,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第三,重申房子背后有深意。
“住而不炒”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业内专家认为,本次会议重申“房住不炒”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楼市调控政策的方向一直是稳定的,房地产不可能回到“短期内刺激经济”的老路上去。今年以来,扶持政策纠正了过去两年一些过于严厉的政策,而不是调控政策的转向。
从中长期来看,会议强调,要促进房地产业向新的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李指出,自2020年以来,国家一直强调房地产的新模式。这一次突出“平稳过渡”,意味着行业转型需要把握节奏。房地产行业告别“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势在必行,但这些都是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现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说明房地产调控更注重系统思维,要协调好短期和长期、增长和转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