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各级党组织自觉地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上来,通过利用城市边角地、插花地、街头绿地以及其他闲置地,建成了一批具有体育锻炼和休闲健身功能的社区体育公园。2017—2022年,阳江市累计投资3062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1062万元,企业捐赠等方式自筹2000万元),建设社区体育公园44座(2022年新增9个社区体育公园项目),有效改善了居住社区人居环境,提升了城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大大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主要做法
(一)提前谋划,加强储备。我市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社区体育公园项目前期调研工作,着力在项目入库前消除土地性质不符、群众纠纷等不利因素影响,具体做法如下:坚持“不改变土地用途、不征收用地、不占用新的土地”的原则,摸查闲置地、边角地、街头绿地等建设用地,形成初步台账;联合自然资源部门核查土地性质、权属等信息,剔除不符合条件的、调整边界后形成拟实施项目台账;发动街道办事处、社区走访周边群众,摸清群众意愿、积极性、是否存在权属纠纷等,综合考虑后编排优先实施次序,形成储备项目表;每年年中,选取一批下年度拟实施项目,编制初步方案及项目概算,积极争取筹措省级补助等各类资金。
(二)党群携手,共同缔造。充分发挥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作用,发动党员和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方案设计阶段,街道、社区党组织联合设计单位深入开展群众走访、座谈,结合《广东省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指引(第二版)》及群众需求,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合理设计公园功能、配置各类设施,据统计,近两年儿童游乐设施、适老设施配置比例根据需求明显增加;项目实施阶段,发动社区党员参与维持秩序、协调邻里,提升群众参与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的能力水平,推动美好生活共同缔造。项目建成后,免费对外开放,由街道、社区组织居民、志愿者做好日常保洁、设施设备维护,实现党群共管、共享。
(三)部门协作,快速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工作,多年将其列入“十件民生事实”。为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市政府通过会议形式明确财政资金投入在限额以内的社区体育公园项目启用简易程序,无需办理用地、规划等手续;住建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积极争取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组织协调自然资源、城管及区、街道形成合力;自然资源部门积极配合,在土地权属核查及用地、规划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城管部门充分发挥在项目建设管理、拆违方面的优势,整合园林绿化、路灯管理等职责,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速度有保障。
二、典型案例
(一)观光北路社区体育公园。观光北路社区体育公园占地约885平方米,属小型社区体育公园,内含体育健身设施11套、长凳9张、休憩长廊30米,总投资42万元,由阳江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建设,建成后归属市园林管理中心运营。在方案设计阶段,建设单位充分调研周边居民年龄分布、人员流动情况,根据周边居民多为中老年人的特点,将公园建设地点选在居民常用休息纳凉区旁边;在选择健身设施时,侧重“适老化”健身设施(如肩关节康复器、腰背按摩器、四级压腿架等),最大限度满足市民健身的需求。在工程建设阶段,住建、城管多次实地调研,听取市民意见和建议,动态微调完善设计方案;如2022年8月,市民反映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经常来不及避雨,住建、城管部门召集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研判,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砍伐迁移树木、不造成额外财政负担的前提下,增加了一条30米的休憩长廊,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为避免迁移砍伐树木、破坏性“建设”,采用嵌入式设计理念,将体育健身设施、长凳错落有致地布置在树荫下,打造绿色生态社区体育公园。
(二)岗列新阳河社区体育公园。岗列新阳河社区体育公园占地约6300平方米,属大型社区体育公园,内含体育健身设施13套、长凳13张,总投资78万元,由阳江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建设,建成后归属市园林管理中心运营。新阳河是我市原13条黑臭水体之一,整治前水体浑浊、臭气熏天,原地块由于缺乏管理,草地裸露面积较大,雨季易发生初雨污染,影响“长制久清”。新建的社区体育公园保持原有地形地貌不变,见缝插绿种植本土植物,打造园林小品,巩固新阳河生态修复效果,助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万里碧道建设工作。建成社区体育公园后,大量周边居民前往散步、锻炼,与之前的居民绕道而行形成现象鲜明对比。
(三)城北社区广雅花园体育公园。城北社区广雅花园体育公园占地约2200平方米,属中型社区体育公园,内含羽毛球场1个、儿童游乐设施1套,总投资47万元,由阳江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建设,建成后归属市园林管理中心运营。广雅花园周边以多层住宅为主,此前,该区域缺少社区层级的公共绿地、广场和街坊层级的公共停车设施。该项目根据周边服务对象活动类型和人群特征进行设计,提出构建5—10分钟层次重点满足老人、儿童的基本服务需求,服务半径为500米,覆盖均衡的绿色开放空间,并灵活布局开放共享的停车空间。结合自然环境建设尺度宜人的活动场地和配置群众需求度高的休憩、健身、照明等设施,提升广场空间的舒适度与场所感,形成体现人文、美学、艺术等特色的开敞空间,契合服务对象、出行规律及使用频率等要求,满足社区健身锻炼、文化表演与小型展览等活动需求,并保障老人、儿童的便捷友好使用。